宣教應用 02

從文化人類學淺談華人宣教事工

朱昌錂牧師 -- 中華福音使命團國際總幹事

 


|回宣教應用選單|

    華人教會多關心各地華人福音的需要,積極參與各地華人宣教事工。這是很好的現象,應該更多的鼓勵。可是華人宣教事工容易給華人教會一個印象:這類福音工作是同文化的佈道工作,不是跨文化的差傳事工。

  事實上,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區,因與居住地區文化融合,所以必然會跟原居地的民族出現文化差異,當我們往世界各地向當地華人傳福音,我們便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衝擊。

  讓我們從文化人類學的課題來跟你談談。

 

語言文字

  中華民族並非一個民族,政府訂定五十六個民族,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五大族,語言不同,文字亦不一樣。事實上「中文」是漢文,漢文的統一,是秦始皇採用法家強制推行的結果。其他「少數民族」,當中有些是沒有文字的。在漢語世界,方言也是南腔北調,又充滿地方文化色彩。諸如「的士」、「士的」、「多士」、「士多」、「打波」、「牛扒」、「扒頭」、「巴士」、「士巴拿」……香港以外的華人都不知所云。

  只懂方言,而沒有認真裝備好普通話的短宣隊、宣教士、同工,來到另一個華人世界,常帶來不少笑話、誤會,甚至傷害而不自知。

 

時間

  華人的傳統觀念、時間是重覆的,在前世、今生、來世,時間不是一去不返的。農業社會是春耕秋收,夏熱冬寒,循環不息,年關難過年年過。因此時間是充裕,生活顯得悠閒,從來不用趕忙急躁。你不見宴會的請帖上都寫著「五時恭候,八時入席」。大家都知道那是指到黃昏過後的晚間。主人家不會趕著五時到宴會的地方,客人也不會期待八時吃飯。

  現代化將西方的時間觀念帶到城市:時間是直線發展,一去不返,遲到就是遲到了,所以必須趕著!有些城市教會,因為崇拜連綿不斷,因此規定領詩十分鐘、禱告三分鐘、讀經兩分鐘、講道三十分鐘、報告十分鐘。

  你若從西方文化、現代化城市生活成長,然後來到充滿傳統華人的社區、鄉村小鎮、甚或山區去,時間的管理會成為你的困擾。

 

社會結構

  傳統華人社會,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辦事之前,先要建立人際。因此,看重「情」。這「情」是友誼之愛,包涵「義氣」、「朋友之道」。傳統中,個人「小我」服在群體「大我」之下,群體意識比個人意願更重要,群體共識比個人利益更重要,領袖的領導比群眾的意見更重要。領袖的選拔又往往跟年齡、輩分、家庭、性別、背景有關。

  這些對在城市長大,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,有許多變得很難明白。在城市教會中,「三福」、「四律」、「五個手字頭」、「七彩福音橋」的佈道方法,著重個人決志的模式,用在著重人際的社區,就顯得格格不入。在短宣培訓中,鄉村教會很難想像叫年青人在接受三、四年神學的資訊訓練,就會變成教會領袖,不管年齡多輕,頭髮多黑……。

 

地緣

  人喜歡與自己同背景的人在一起。團契吃飯時,你只見廣東的一桌、福建的一桌、上海的一桌、北京的一桌……然後各用自己的鄉談,說過不休。

  中國地域廣闊,因此不同的地方的人也有不同的習慣。北方愛麵食,朋友相聚,愛包餃子,一同聊天。南方相聚,大家也愛吃,只是吃的藝術就不一樣。

  因為土地的供應,各地不同。有些房子寬大空敞,有些地方房子狹窄細小。從習慣寬敞的環境,來到一個狹小的居室,就有給關上牢房的壓迫感。

 

結論

 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。然而這些華人雖然血緣相同,但在文化上也有一些基本相同的特點。但是各地華人,都會有其獨特的地方。因此,當我們去到世界各地從事華人福音工作,也會遇到文化衝擊,雖然其程度比我們去到非華人群體中所遇到的為輕。

  換句話說,海外華人宣教事工,是「近文化」宣教,是一種跨文化的福音工作。

 

 

《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》第十二期,2008年四月。

(原文刊於《中福通訊》2004年12月號,頁1-3。蒙允轉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