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回宣教應用選單|
從飲食中彼此認識和瞭解
中國人有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,飲食不僅是滿足中國人生存的基本需要,更是建立社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環。圓桌飯宴是中國人的特色,一班友人和諧地圍桌而坐,通過邊吃邊談來彼此認識、促進瞭解,有著一種圓滿融洽的氣氛。中國人從小到大被教導,餐桌禮儀是為別人的好處,進食時要留意同桌人的反應,互相遷就和協調,保持一種客套和諧的氣氛,這也可反映出款客者怕招呼不周,有失款客之道的心。
曾接觸內地教會,或到內地短宣的弟兄姊妹,都可能遇過這種情況:在一些內地教會或弟兄姊妹的家用膳,當地的弟兄姊妹會從廚房不停地端來上好的食物,包括肥豬肉、內臟、甚至是蠶蛹、狗肉等。他們要用最好的食物招呼從遠方而來的主內肢體。但被款待的弟兄姊妹卻對這些食物「敬而遠之」;有些則勉為其難吃少許,以免令款待者失望,真是既為難又尷尬!另外,在內地,使用「公家筷子和湯匙」的觀念仍在慢慢孕育中,但弟兄姊妹也會留意到仍有不少教會尚未有此習慣。有一次,S 同工到內地培訓,與當地信徒同桌吃飯,當地人來回數次用自己的湯匙放到大湯碗裡盛湯,然後直接送到口裡。這種飲食習慣,香港或海外的弟兄姊妹可能很難接受,尤其是在接待遠方友人的飯宴裡。又有一些同工分享,內地信徒很留心客人進食的情況,在客人還未吃完半碗飯之前,就快快地給他們多盛半碗,實在非常客氣。有些弟兄姊妹覺得,自己已聲明飯量足夠,主人還是要為他們盛飯,實在造成浪費,也令他們很尷尬和過意不去。另外,內地烹調所用的油比較多,弟兄姊妹不習慣吃一些較油膩的餸菜。以上所提及的飲食文化差異,有可能令兩地信徒對彼此的認識出現偏差,影響雙方的相處。
當我們處身於另一種飲食文化的群體中(雖然我們也是中國人),若我們仍帶著自己的喜好和習慣來對待事情,容易進入誤區,破壞兩地弟兄姊妹間的感情,建立不了良好的關係;反之,我們應該用「跨文化」的眼界和態度去調節自己的感受,表現出禮貌、接納和投入。吃甚麼並不要緊,吃多吃少也可以商量,反而有禮貌、尊重、給主人家「面子」才最重要。通過我們的反應,他們能知道我們有多重視他們、是否平等對待他們。所以,通過飲食與內地弟兄姊妹加深認識和瞭解才是最重要,切勿讓飲食文化的差異,把我們兩地信徒的心隔開了!
從飲食中建立關係
內地教會的同工很多時候也通過與外來同工一同飲食來加深瞭解,以建立進一步的關係。不難發現,外來的同工與內地同工洽談事工,會議的場所往往都在用膳的地方,會議變成一個「飯局」。的確,飯桌會議能拉近彼此的關係,舒緩緊張的氣氛,「邊吃邊談」之間,信任就不知不覺被建立建來,很多問題都慢慢解決。J 同工分享,有一次,他代表某機構要與內地某間教會洽談工作計劃,雙方花了數小時一起吃飯,短時間內彼此建立了互信的關係,用膳後回到教會,對方就立刻書面承諾,不需要再洽談詳情,因為該教會的負責人已信任這位同工了( J同工本不知同桌用膳還能有這樣的效果)。由此可見,在中國文化中,人們花在一同飲食上的時間實在寶貴。當關係被建立起來,信任就產生了,教會事工的發展就能更順利和省時。
另一位 M 同工分享,內地同工喜歡帶他們回家吃飯,好能更多瞭解當地同工的家庭情況。M 同工分享,有時候真的需要靈活處理,不要以為在教會、或是會議室才能有正式的交流,在飲食時間所交流的事情,往往更貼近他們生活的情況和需要,藉此能瞭解他們在服侍上的困難和需要,於教會事工的發展也是重要的。
從飲食中流露情義
中國人是重情重義的民族,在飲食文化上,有很強的「東道主」觀念。所以每當有外地信徒到內地教會探訪或是培訓,教會一定會盛情款待,滿桌佳餚是常見的場面。若是出外用膳,他們也常常堅持要請客,款客熱情,流露出對外來弟兄姊妹的感謝、愛護的情義。W 同工分享,有一次培訓,與當地同工外出用膳,吃完後,他的另一位同工與當地的一位師母竟像摔跤似的爭著結帳,場面很尷尬。內地同工很看重接待工作,帳單一定要由他們來付,不能虧待客人;但我們體會他們教會的經濟情況,根本沒想過要他們請客。W同工總結,以後用膳前要與內地同工先說好結帳的問題,瞭解彼此的立場,定出可行的安排方法(例如每方請客一次等)。雖然內地同工並不富有,但他們也是很有尊嚴的,他們也可以為外地的弟兄姊妹付出。我們要注意,切勿在請客的事情上傷害了與內地信徒的感情,有時這些傷害往往在不自覺間加諸在他們身上。
總結
總而言之,飲食文化與中國人息息相關,我們能從內地的飲食文化,瞭解與內地信徒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及所應持有的態度。認識並接納彼此的差異,以別人能感受到尊重的方式來建立雙方的關係尤為重要。願我們能通過認識和瞭解內地的飲食文化,在下一次接觸內地信徒時,能給予他們多一份認同和支援,建立更美好的配搭關係,共同建立堅固的內地教會。
《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》第十二期,2008年四月。
(原文刊於《展望中華》2006年10-11月號,頁4-5。蒙允轉載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