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文章 02

伊斯蘭與今日世界


|回主題文章選單|

 

前言:美國911事件發生後,世界掀起了一波探討伊斯蘭原教旨運動的熱潮,隨著阿富汗神學士政權的瓦解,中亞地區的動盪政局已稍為平息,但三月廿七日以色列北部納坦雅鎮的公園飯店又驚傳爆炸事件,炸死了十九名以色列人,另外還有超過一百廿十多人受傷。以色列政府立即作出強烈反應,出兵包圍巴勒斯坦的拉馬拉市,使中東和平之路陷入前所未有的黑暗中。與是次事件有關的又是另一個跟原教旨運動的相關組織哈瑪斯。本文試從歷史的角度對原教旨運動的由來,現今的狀況和未來的發展作分析和探討。

 

(一)引言

自16世紀中葉開始,鄂圖曼帝國由盛轉衰。在黑海與其附近的陸地陸續被俄國所佔用,在國境西部,也被奧地利、波蘭及威尼斯等國入侵,蘇丹權威至此盡失。1801年起,俄國穿越高加索山,陸續佔領喬治亞,亞塞拜然(編者按:又譯阿塞拜疆),亞美尼亞,卡爾斯,阿爾達罕等地。1878年,塞普路斯和埃及也成為英國的殖民地(現均已獨立),同時,阿爾及爾、突尼西亞和的黎波里在此時亦已接近完全獨立自治的程度。

1853年,俄國發動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,企圖併吞土耳其,土耳其在英、法兩國的援助之下,大敗俄軍於黑海。但在1878年,俄軍再度入侵,使得不可一世的鄂圖曼帝國,只剩下馬其頓,阿爾巴尼亞和色雷斯等一隅之地。1914年7月,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,1918年,同盟國戰敗,土耳其不但失去它全部阿拉伯領土,同時又遭到協約國意圖肢解土耳其。

當一個具有輝煌歷史和過去的民族和宗教面對國(教)運日益衰落時,最後會走上兩條不同的改革之路,一條是復古,另一條是革新。

 

(二)復古之路:原教旨主義(Fundamentalism)

(1). 特徵:

(2) 原教旨派的主要運動和組織:

 

(三)革新之路:自由主義(Liberalism)和社會主義(Socialism)

(1). 自由主義(Liberalism)

土耳其革命是近代伊斯蘭自由主義最重要的事件,1922年民族主義黨隨著土耳其共和國成立而創立,提倡政教分離,引進自由開放體制;這制度一直實行到現在,新政府成立的精神在於政教分離和撇下伊斯蘭和阿拉伯的包袱。其中以1924年廢除哈里發(伊斯蘭教王)為最明顯的改變,此外還包括不少徹底的社會改革,如婦女解放,解除蘇菲派(伊斯蘭神秘主義)的等級制,放棄伊斯蘭教法,代之以西方法律,憲法的世俗化,禁止清真寺以阿拉伯語叫拜,以上種種政策的改變使土耳其在文化上重新定位,她不再屬於阿拉伯世界的一員,而是歐洲的一份子,最近土耳其更積極爭取加入歐盟。改革的主要人物是凱末爾(Mustafa Kemal),他被視為「土耳其人之父」阿塔土耳克(Ataturk)。

土耳其的改革模式有不少的跟隨者,包括伊朗的雷沙汗(Reza Khan),巴基斯坦的尊拿(Muhammad Ali Jinnah),印尼的蘇加諾(Sukarno)和突尼西亞的布爾吉巴(Bourguiba)。但近來土耳其,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國的原教旨派勢力有擴大趨勢,伊朗則從保守轉趨開放,突尼西亞仍然保持開放路線。

(2). 社會主義(Socialism)

伊斯蘭社會主義的思想始於19世紀的知識份子,而第一個提及伊斯蘭社會主義的是原教旨派人物阿富汗尼;但他對社會主義的想法跟西方的想法並不完全相同,其主要的共同處在於財富共享,但不否認伊斯蘭的宗教地位及它是一個法律和政治上的體制。

埃及在納薩總統時期,曾提倡「阿拉伯社會主義」,伊拉克和敘利亞也有提倡社會主義的政黨,但最具代表性的阿拉伯社會主義國家是利比亞,格達菲(Muammar Qaddafi)在1969年政變獲得政權後,以「自由、團結、社會主義」為口號把利比亞改變為社會主義國家,他的綠色小冊子中提及的「第三國際理論」,把宗教和國家主義等同,並沒有強調伊斯蘭的地位。格達菲的近衛軍為女性,是伊斯蘭國家中僅有的,伊斯蘭法學家無權過問政治,國家的決策單位是「人民代表大會」。

 

(四)結論

伊斯蘭世界的復古和革新是兩個不同方向的改革運動,但兩者卻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,當一個伊斯蘭國家或社會處於混亂和腐敗的政局時,民眾往往傾向於一個能夠整頓或整合社會的力量,原教旨運動往往在這樣的局勢下壯大,甚至奪得政權,但當原教旨派掌權後,嚴謹、保守的社會制度卻又成為國家進步和現代化的障礙,於是開放的聲浪又慢慢高漲,今日的伊斯蘭世界正迴盪在這鐘擺的兩端。

 

《環球華人宣教學期刊》第十八期,2009年十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