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主题文章 01 非洲的全人需要 陈惠雪 传道 - 大使命中心编辑主任 |
一般人心目中的非洲是贫穷的,是旱热的,还有很多过着游牧生活的部族。不错,非洲56个国家(笔者按The World Factbook所列计算之中有18个半数人口在贫穷线以下,另有12个国家资料不详(参下表)。导致非洲贫穷的原因有多个,香港世界宣明会出版的《世情》2010年4月第103期有这样的报导:“位于非洲东部的布隆迪,每年均受旱灾和洪水所蹂躏,令大多数以务农为生的人民经常面对缺粮,有近一半人口长期营养不良。多年来的内战和爱滋病肆虐更令不少家庭失去经济支柱。现时布隆迪就有23万爱滋病遗孤乏人照顾,其中有许多年纪少少已成为当家,背起家庭的重担。”页12)旱灾、洪水、战争、爱滋病,不单单是布隆迪一个国家的问题,而是非洲国家普遍的问题;再加上贪污、识字率低和带来的循环性贫穷等,都使非洲这一大片土地疮痍满布。“在非洲作宣教士必须一手拿着圣经,一手拿着凉水。宣教士不单传音,还要懂得盖房子、农耕、电脑、车衣、日常医疗等工作。”这是麦陈永萱师母引述非洲华人宣教士的说话(见《世界华人非洲差传事工咨询会议汇报》,页32),可见,非洲所需要的是全人的需要。
贫穷
住屋的需要
少数民族的住屋会是怎样的?试看非洲内地会在肯尼亚Moffat Bible College的宣教士黄诚培牧师(Rev. James Hwang)所写便知道:“第一次带学生到马萨族(Massai,分散在非洲多国,至今仍保持传统的文化传福音时,有机会住进著名的Manyata注)。这是用牛粪混和茅草、泥巴盖成的小屋,没有任何窗户,只有一个出入的门口,又窄又矮,要弯下腰来才能进出。室内满是炊烟夹杂着牛粪的味道,把烹煮食物的味道都掩盖了,鼻子也失去了预告晚餐吃什么的能力。矮小的一间屋子用几根木条隔成四区,分别用来作厨房、卧房、饭厅和小牛房(幼小的牛须赶入屋内,以免在夜间被狮子吞吃),这就是他们的三房一厅了。”住惯了高楼大厦的城市人,你可以想像当中的环境吗?笔者在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比这个大城市的贫民区中,也看到很多残破不堪的泥屋、木屋、铁皮屋。幸好非洲地区很多都很干旱,疾病的传播(除爱滋病外)速度较湿热地区为缓慢,否则,死亡人数更不堪问。
粮食的需要
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报告中指出,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共10亿2,000万,非洲撒拉沙漠南地区占2亿6,500万,近东及北非则有4,200万。这数字比不上排首位的亚洲太洋区(超过6亿),但若以一般指非洲人口约9亿来比较,比例相当高。
饥饿大部分来自旱灾,非洲年来的的旱情相当严峻,香港世界宣明会的《世情》103期这样报导:“连续三年干旱,肯尼亚这一带的农村了无生气,居民的牲口因为没有水和草纷纷死去。”(杜若〈发展生计,遏止饥饿〉,页7)“饥饿是循环性的,饥饿的父母缺乏力量去工作或耕种,因此不能为家庭提供食物,子女都要挨饿。饥饿的怀孕妇女生下体重不足的婴孩,中度体重不足的儿童,比起营养充足的儿童,死于传染病的机会高出四倍……饥饿的家庭未能投放资源在将来,因付目前生活已有困难……对于饥饿家庭中的儿童来说,如果没有外来的力量去打破这饥饿的循环,他们即使得以生存,由于资源匮乏,也难有什么发展机会。”(页1)最令笔者感慨的,是看到津巴布韦一个名叫罗娜的小女孩说出她对生活的感想:“我想世上最快乐的儿童,就是那些不知道有饥饿的儿童。”(页8)当地干旱已超过5年了。然而,如果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加以援助,替人民开钻水井,或引水源到村子里,不单靠天雨,便能改善农地的灌溉问题,也可以提供清洁的食水,也能减少儿童腹泻以至死亡的问题。
教育的需要
华人一般都很关心儿童的教育问题,很积极探讨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,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教育水平、懂得终身学习等等,很少(甚至是绝无仅有)不懂文字的人。但在非洲,15岁以上能读写(识字率)的人数比例并不高:平均识字率在50%以下的有14个国家,而在30%以下的也有3个(参下表)。但这只是平均数字,很多被排在边缘的少数民族,都是不通文墨的,而且很多仍未有文字,只有语言。笔者曾在肯尼亚一个基督教中心里遇见一位马萨族的长者,65岁高龄仍来参加识字班;这也使笔者更明白,翻译圣经的工作必须配以识字教育的原因。同时,笔者必须为汉族华人很早便有文字而感恩。
另一方面,教育水平低也与饥饿有关。饥饿的儿童很难留在学校里,很难完成学业,因为他们不能饿着肚子上学,这就剥夺了儿童的未来,也造成了循环性的贫穷。笔者在肯尼亚探访了多个贫民区的小学,有一些学校得到政府的资助,可以为学童提供一顿午膳,虽然吃的是豆类,却可能是他们每天唯一的一餐。然而,政府为要提高学校的水平,要获得这项资助必须符合师资、校舍的要求。可是,多所贫民区的孤儿学校都因缺乏经费而无法达到政府的要求,失去了这项资助,学童也失去了这唯一的饱餐机会,他们需要外来的支援。
医疗的需要
儿童夭折
饥饿的怀孕妇女一般会生下体重不足的婴孩,中度体重不足的儿童死于传染病的机会,较营养充足的儿童高出4倍。在发达国家里,有专门照顾早生或过轻婴儿的部门,使他们不致夭折,可惜非洲并没有这项服务,并且由于饥饿和缺乏照顾,婴儿夭折很常见。在全球婴儿夭折率最高的20个国家中,有19个在非洲(只有第2位的不在非洲,参下表)。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新发表的《全球儿童生活概况2010》,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虽大幅减少了,但实际死亡儿童数目仍高达880万名,当中在出生首月内死亡的逾45%,死于腹泻的则占17%。笔者相信,这些死亡的儿童大部分都在非洲。
残疾问题
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又提到,因为饥饿和缺乏药物,加上教育水平偏低,残障儿童也很多。非洲内地会的资深医疗宣教士白兰斯福医生(Dr Bransford)指出,在非洲,身体残障被视为上天的咒诅,对家庭带来羞耻,病者的身、心、灵饱受摧残。白兰斯福医生和妻子在肯尼亚的Kijabe一所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已34年,专门照顾残疾儿童,包括小儿麻痹症、马蹄足内翻、脑痲痹、兔唇、烧伤变形、脑水肿等和各类天或后天的身体异常。他在《非洲内地会香港香港区委会银禧纪念特刊1984-2009中写道:“透过我们的事工,已有数以千计的人认识主。此外,像索马里、卢旺达和苏丹这些封闭且福音工作很难开展的国家,也因为战乱的缘故,容许我们的医疗团队进入,我们在当地的工作更吸引了邻近国家的人前来求医。”
在香港庆祝银禧的感恩晚宴上,他说:“我们在医院有传福音的自由。”又说,在撒哈拉沙漠以南之地,没有一个国家有足够外科医生治疗残疾人士,医疗需求很大。医疗队更可以进入索马里难民营服侍,难民营内有28万人,大部分都没有听闻过福音,主要信奉伊斯兰教,“我们需要医疗义工。”(见《国度复兴报》2009年12月3日网上版)笔者在肯尼亚拜访白兰斯福医生时得知,香港也有几位义工到医院服侍,可惜都是短期的,他们需要长期的工人。
疾病问题
根据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公布,至2008年底,全球爱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总人数估计为3,300万,单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已约为2,240万,而中东及北非则有31万(资料可从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查阅,笔者从香港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合作中心网页取得),而全球累积死亡人数最多的10个国家,9个在非洲(只有第2位不属非洲),有7国家的数字不详(详情参下表)。所带来爱滋病遗孤很多,上文提到布隆迪就有23万。笔者在肯尼亚也曾探访一所孤儿院,和一所由传道人开办专门收容孤儿的学校,其中有不少是爱滋病的遗孤。
除爱滋病外,疟疾、结核病在非洲也相当严重;尤以疟疾最为肆虐,只是非由人传播而已,而爱滋病者也往往因并发肺结核病而死亡。
贫穷、教育水平偏低、居住环境恶劣,都是疾病迅速散播的原因,如何改善?需要有心人士的支援。
心灵的需要
一位传道同工在探访非洲后有无限感慨,他说维多利亚湖(Lake Victoria)区的岛屿上,人口有70-80%感了爱滋病毒,是全球比例最高的,他形容这地区为所多玛与蛾摩拉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,更有三分之二的女性受到这病的煎熬。他说到,一位非洲内地会在当地的女宣教士Christiane形容,这些人都“深深受着灵界的捆绑”,她们需要被释放,这是空前的传福音良机。(资料见关国梁传道《刚果民主共和国历奇之旅》)。
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、世界第二大淡水湖,也是尼罗河的源头,在肯尼亚、乌干达、坦桑尼亚三个国家的中间,附近包括卢旺达、布隆迪、刚果民主共和国合称为大湖区,那里经常发生战争,这也带来很多人命伤亡和心灵创伤。在戈马(Goma,刚果民主共和东部大城市),有大批战争难民滞留,也有数以百计的妇女被兵士强奸,那里有一所名叫Heal Africa的医院,是专门收容精神受到伤害的妇女,她们不单身体受到伤害,更因为不能生育下一代而伤痛。她们都需要医治!
非洲人民需要的,不单是永生盼望的福音,更需要在现实世界得饱足,受尊重。从新闻所知,从中国到非洲来投资、赚钱的华人愈来愈多,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投资也愈来愈倚重。作为华人基督徒,你的投资会放在那里?愿神的灵大大的感动人,为非洲人民的需要而献上。
注:马萨族是传统的牧民,并且以饶勇善战著名。他们有一个所谓Emanyatta,占地大概400米,是由10多间manyata(单一个屋子的名称)组成,中间保留了一块土地,用作牲口休息之用。按照他们的传统,每一个晋升为长老(elder)的人,都要到Emanyatta里居住6个月,接受进攻和应战的训练。
附表
国家 |
人口 |
贫穷线以下人口 (年份) |
婴儿夭折率 / 全球排行 |
爱滋病累积死亡人数 / 全球排行 |
识字率(15岁以上能读写) |
阿尔及利亚 Algeria |
34,586,184 (2010/7) |
23% (2006) |
2.7% / 81 |
少于1,000 (2007) / 73 |
69.9% |
安哥拉 Angola |
13,068,161 (2010/7) |
40.5% (2006) |
17.8% / 1
|
11,000 (2007) / 27 |
67.4% |
贝宁 Benin |
9,056,010 |
37.4% (2007) |
6.3% / 31 |
3,300 (2007) / 53 |
34.7% |
博茨瓦纳 Botswana |
2,029,307 |
30.3 (2003) |
1.2% / 143 |
11,000 (2007) / 28 |
81.2% |
布基纳法索 Burkina Faso |
16,241,811 |
46.4 (2004) |
8.3% / 13 |
9,200 (2007) / 34 |
21.8% |
布隆迪 Burundi |
9,863,117 |
68 (2002) |
6.3% / 30 |
11,000 (2007) / 31 |
59.3% |
喀麦隆 Cameroon |
19,294,149 |
48 (2002) |
6.2% / 33 |
39,000 (2007) / 15 |
67.9% |
弗得角 Cape Verde |
508,659 (2010/7) |
30 (2000) |
2.8% / 78 |
225 (2001) / 103 |
76.6% |
中非共和国 Central Africa Rep. |
4,844,927 |
不详 |
10.2% / 7 |
11,000 (2007) / 29 |
48.6% |
乍得 Chad |
10,543,464 (2010/7) |
80 (2001) |
9.7% / 10 |
14,000 (2007) / 26 |
25.7% |
科摩罗 Comoros |
773,407 (2010/7) |
60 (2002) |
6.5% / 28 |
不详
|
56.5% |
刚果民主共和国 Congo DRC |
70,916,439 |
不详 |
7.9% / 16 |
100,000 (2003) / 6 |
67.2% |
刚果共和国 Congo |
4,125,916 |
不详 |
7.8% / 19 |
6,400 (2007) / 41 |
83.8% |
科特迪瓦 Cote D’ivoire |
21,058,798 |
42 (2006) |
6.6% / 25 |
38,000 (2007) / 16 |
48.7% |
吉布堤 Djibouti |
740,528 (2010/7) |
42 (2007) |
5.7% / 40 |
1,100 (2007) / 71 |
67.9% |
埃及 Egypt |
80,471,869 (2010/7) |
20 (2005) |
2.6% / 82 |
少于500 (2007) /84 |
71.4% |
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|
650,702 (2010/7) |
不详 |
7.9% / 15 |
370 (2001) / 101 |
87% |
厄立特尼亚 Eritrea |
5,792,984 (2010/7) |
50 (2004) |
4.2% / 64 |
2,600 (2007) / 56 |
58.6% |
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|
88,013,491 |
38.7 (05/06) |
7.9% / 17 |
67,000 (2007) / 11 |
42.7% |
加蓬 Gabon |
1,545,255 |
不详 |
5.1% / 49 |
2,300 (2007) / 57 |
63.2% |
冈比亚 Gambia |
1,824,158 (2010/7) |
不详 |
6.8% / 23 |
600 (2003) / 81 |
40.1% |
加纳 Ghana |
24,339,838 |
28.5 (2007) |
5.0% / 52 |
21,000 (2007) / 22 |
57.9% |
几内亚 Guinea |
10,324,025 (2010/7) |
47 (2006) |
6.3% / 32 |
4,500 (2007) / 46 |
29.5% |
几内亚-比绍 Guinea-Bissau |
1,565,126 (2010/7) |
不详 |
9.8% / 9 |
1,100 (2007) / 70 |
42.4% |
肯尼亚 Kenya |
40,046,566 |
50 (2000) |
5.4% / 45 |
150,000 (2003) / 4 |
85.1% |
莱索托 Lesotho |
1,919,552 |
49 (1999) |
5.6% / 41 |
18,000 (2007) / 24 |
84.8% |
利比里亚 Liberia |
3,685,076 (2010/7) |
80 (2000) |
7.6% / 20 |
2,300 (2007) / 58 |
57.5% |
利比亚 Libya |
6,461,454 |
7.4 (2005) |
2.1% / 100 |
不详
|
82.6% |
马达加斯加 Madagascar |
21,281,844 (2010/7) |
50 (2004) |
5.3% / 48 |
少于1,000 (2007) / 75 |
68.9% |
马拉维 Malawi |
15,447,500 |
53(2004) |
8.4% / 12 |
68,000 (2007) / 10 |
62.7% |
马里 Mali |
13,796,354 (2010/7) |
36.1 (2005) |
11.4% / 4 |
5,800 (2007) / 42 |
46.4% |
毛里塔尼亚Mauritania |
3,205,060 (2010/7) |
40 (2004) |
6.2% / 35 |
少于1,000 (2007) / 76 |
51.2% |
毛里求斯 Mauritius |
1,294,104 (2010/7) |
8 (2006) |
1.2% / 142 |
少于100 (2001) / 137 |
84.4% |
马约特岛 Mayotte |
231,139 (2010/7) |
不详 |
5.5% / 43 |
不详 |
86% |
摩洛哥 Morocco |
31,627,428 (2010/7) |
15 (2007) |
2.9% / 76 |
少于1,000 (2007) / 80 |
52.3% |
莫桑比克 Mozambique |
22,061,451 |
70 (2001) |
10.4% / 6 |
81,000 (2007) / 8 |
47.8% |
纳米比亚 Namibia |
2,128,471 |
2005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: 34.9%每天用1美元,55.8%用2美元 |
4.6% / 57 |
5,100 (2007) / 44 |
85% |
尼日尔 Niger |
15,878,271 (2010/7) |
63 (1993) |
11.5% / 3 |
4,000 (2007) / 50 |
28.7% |
尼日利亚 Nigeria |
152,217,341 |
70 (2007) |
9.3% / 11 |
170,000 (2007) / 3 |
68% |
卢旺达 Rwanda |
11,055,976 |
60 (2001) |
6.6% / 26 |
7,800 (2007) / 37 |
70.4% |
圣 赫勒拿岛 Saint Helena |
7,670 |
不详 |
1.7% / 112 |
不详 |
97% |
圣 多美与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 |
175,808 (2010/7) |
54 (2004) |
5.5% / 44 |
不详 |
84.9% |
塞 内加尔 Senegal |
14,086,103 (2010/7) |
54 (2001) |
5.8% / 38 |
1,800 (2007) / 63 |
39.3% |
塞 舌尔 Seychelles |
88,340 (2010/7) |
不详 |
1.2% / 140 |
不详 |
91.8% |
塞 拉利昂 Sierra Leone |
5,245,695 (2010/7) |
70.2 (2004) |
8.0% / 14 |
3,300 (2007) / 54 |
35.1% |
索 马里 Somalia |
10,112,453 |
不详 |
10.7% / 5 |
1,600 (2007) / 66 |
37.8% |
南非 South Africa |
49,109,107 |
50 (2000) |
4.4% / 61 |
350,000 (2007) / 1 |
86.4% |
苏丹 Sudan |
41,980,182 (2010/7) |
40 (2004) |
7.8% / 18 |
25,000 (2007) / 19 |
61.1% |
斯 威士兰 Swaziland |
1,354,051 |
69 (2006) |
6.7% / 24 |
10,000 (2007) / 32 |
81.6% |
坦 桑尼亚 Tanzania |
41,892,895 |
36 (2002) |
6.8% / 22 |
96,000 (2007) / 7 |
69.4% |
多 哥 Tongco |
6,199,841 |
32 (1989) |
5.5% / 42 |
9,100 (2007) / 35 |
60.9% |
突 尼斯 Tunisia |
10,589,025 (2010/7) |
3.8 (2005) |
2.2% / 95 |
少于200 (2007) / 116 |
74.3% |
乌 干达 Ugada |
33,398,682 |
35 (2001) |
6.4% / 29 |
77,000 (2007) / 9 |
66.8% |
西 撒哈拉 West Sahara |
491,519 |
不详 |
6.2% / 34 |
不详 |
不详 |
赞 比亚 Zambia |
12,056,923 |
86 (1993) |
10% / 8 |
56,000 (2007) / 12 |
80.6% |
津 巴布韦 Zimbabwe |
11,651,858 |
68 (2004) |
3.1% / 72 |
140,000 (2007) / 5 |
90.7% |
资料来源:The World Factbook (www.civ.gov),下载日期:2010年6月2日
《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》第廿一期,2010年7月。
(本文原刊载在《大使命双月刊》2010年8月号,蒙允准转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