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回主題文章選單|
引言
近十年来,基督教宣教圈子中正兴起一个崭新的宣教模式,以更灵活的方式进入不同的国家、群体、文化或地域中,促使“国度事工”有更大的拓展,叫“天国的福音”得传遍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这个崭新的宣教模式,我们一般称之为“双职宣教”(Bi-Vocational
Missions)或“带职宣教”(Tentmaking
Missions);而投身这事奉行列的基督徒,我们可称之为“织帐棚者”(Tentmakers)。当然,称他们为“双职宣教士”或“带职宣教士”则更为普遍了!
十年前,袁沛充牧师就曾这样说:“带职宣教正是华人教会当努力探索的宣教新干线。”
而近年王永信牧师更这样说:“我们实在可以说,今天是双职事奉的时代。”是的,今天愈来愈多的差会接受这种模式的出现,而它的发展也日趋成熟,显得更具组织性和网络性;就如1994年在泰国清迈成立的
“Tentmakers
International Exchange”(TIE)这个组织就是明证了。
“双职宣教”兴起的时代背景
为何“双职宣教”的模式逐渐受到欢迎,并多为差会所采用呢?其实原因也十分简单。由于有愈来愈多的国家、地区、或群体,因着宗教、民族认同、意识形态或政治等原因,不欢迎普世教会差派传统模式的“专职宣教士”(Professional
Missionary)进入他们的管辖范围内,以明显的方式宣扬基督信仰和建立教会。在这种情况下,普世教会为了继续遵从主基督的宣教吩咐,不得不另辟蹊径,以一种更灵活和富创意的方式来接触他们。由于这一类的国家和地区,刚巧在经济及社区建设方面需求甚大,他们极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外国的援手与帮助。因此,“进出的门”其实并没有完全的关上;且形成了一个“契机”,叫基督信仰群体的力量仍可藉此机会进入他们中间——只要不是“专职宣教士”就是了!
因着要发展国家和社区,这些地区需要以下的专业人才,例如:医生、护士、工程师、农业专家、电脑专才、学者、化工人才、英语教师、建筑师、商人、企业家、科技人才等等。为了回应他们实质的需要,也本着基督要求信仰群体“爱人如己”的吩咐,普世教会乃愿意动员更多基督徒以其专业身份与技能,进入他们中间,服事他们(第一职)!但由于普世教会同时也要顺从基督要求信仰群体“承担宣教使命”的吩咐,对于此等专业人才,她也期待他们是带着宣教心志而去,且乐意把握机会分享福音、见证基督,甚至建立教会
(第二职) !
此等“往外跑”的基督徒,因同时带着这两个职份,就自然成了“双职者”;而他们既带着宣教心志上路,他们就应该是“双职宣教士”了!用另一意思表达,他们既本着宣教的心志,又肩负起社会认可的一个专业职份而进到别的群体中,他们被称为“带职宣教士”也是合宜的!就是这样,“双职宣教模式”应运而生,逐渐流行起来。
何谓“双职宣教”/“带职宣教”
现在,让我们透过一些学者、牧者、同工为“双职宣教”/“带职宣教”所下的定义,加深我们对这种独特事奉形态的理解:
1. “织帐棚者是指那些跨文化工作者,被呼召带着俗世的身份,进到“封闭”国家里从事使人作门徒的工作。”(Tetsunao
Yamamori)
2.
“简言之,一个带职宣教士需要在一个异地的文化中,寻求一份可以让他透过种种方法把福音传给周遭人的职业。”(Glenn
Deckert)
3.
“一个蒙宣教呼召的基督徒,接受教会的差派,透过其非传教性的职业进入异文化的圈子内,并在工作当中或公余时间传扬福音。”(陈方博士)
4.
“带职宣教士是一位蒙神呼召的基督徒,得着基督徒群体的印证和差派,透过‘非传教性’的职业,进入异文化中从事宣教事工。”(朱昌錂博士)
5.
“从历史角度看,织帐棚者是委身于宣教的基督徒。他/她像保罗一样,以世俗职业维生,并在工作及公余层面从事跨文化的事奉。”(Ruth
E. Siemens)
6.
“带职宣教士是一个蒙神呼召,凭藉一份‘俗世’职业或技能,前往海外宣教的人。”(莫杰铮宣教士)
7.
“带职宣教是弟兄姊妹以专业身份进入一些铁幕国家或封闭地区,为主作生命见证的宣教方式。”(袁沛充牧师)
我们观察及分析了以上的定义,大致可归纳出一些重要的元素,构成了带职宣教
/ 双职宣教的特色和内涵:
?
人选对象方面:参加者只要是基督徒 /
弟兄姊妹就可以了,不一定是有�牧者�的身份才可承当。(当然,也不排斥!)
?
个人心志方面:投身这行列的肢体需要有宣教的动机、呼召和感动。
?
事奉形态方面:他们须跨越文化及地域障碍去作见证,并非留在自己的出身地。
?
事奉本质方面:双职宣教士需要在�俗世�职业岗位上献上自己,又要从事传福音的工作,甚至建立教会。
?
配搭合作方面:他们需要有信仰群体(差会及教会)的印证及差派,才算是名实相符的带职宣教士。
?
经济支援方面:大体上这类型的事奉者多以�俗世�职业的收入来维持生计,但亦有一些带职宣教士需要教会及差会的支持。
?
服事地区方面:我们可以说,大多数的双职宣教士是在�福音封闭地区�(Restricted
Access Nations)中工作和见证。不过,也并非绝对如此!
明白了“带职宣教”的内涵和特色后,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其实践的方式。就是说,它究竟在不同的处境中是如何运作的呢?
多面向的运作模式
就笔者所知所见所闻,双职宣教的运作模式至少有以下几种。为使大家较易明白不同模式间的异同,笔者尝试列制以下图表,以方便观察和比较:
 与差会关系
类
别
人数 |
与差会无联系 |
与差会有联系 |
(一) 个人
(以不同专业身份进入) |
类别A:
«
被公司派往海外或不同文化圈子中工作的基督徒,无宣教呼召;出外工作主要是为了谋生。
«
他们的工作形式与原居地分别不大,但愿意在生活上作盐作光。
«
他们特别需要教会的支持、关怀和代祷。
«
此类别基督徒多不被界定为「带职宣教士」,但其他类别(B至F)则可属「带职宣教士」。
|
类别D:
«
基督徒/牧者自行成功申请海外职位,且个人有强烈宣教心志。
«
联络当地之差会,作「附属成员」(associate member)。
«
与差会保持宽松联系、得到他们的支持及属灵关顾。
«
好处是因得到差会的指导,较易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。又因有差会作「中介者」,较易得到教会的体谅和支持。
|
类别B:
« 如上述般被公司派往外面工作,但个人有强烈的宣教心志。
« 因种种原因不能和差会建立关系,或当地根本无差会的工作,缺乏事奉伙伴。
« 自己肯自律、向神向人负责,立志要在异文化群体中见证主。
« 他们特别需要教会的支持、关怀和代祷。
|
类别E:
« 基督徒/牧者经差会直接或间接安排,得到当地一份工作(非由差会开办的),而他们个人也有强烈的宣教心志。
«
被差会接纳为「基本成员」(full member),得到差会的支持和属灵关顾。
« 事奉上他们要向差会负责,但职业工作上则须向雇主交待。
|
(二)
群体
(以公司、机构名义进入) |
类别C:
«
由一群有宣教心志者(本身不是正式差会)组成。
« 以团队事奉形式进入某「封闭地区」工作。
« 成立非牟利的非政府组织(NGO)。
«
积极服事当地社群,有机会时才低调地传扬福音、分享信仰。
|
类别F:
«
某差会在某「封闭地区」设立公司、机构。
« 公司多以教育扶贫、医疗、福利等为任务,服事当地社群。
« 公司职员为有宣教心志之肢体。
« 他们发挥团队事奉,既有社区服事,也会把握机会低调宣扬福音。
|

优点与好处
「双职宣教模式」既然能够在普世宣教圈子中兴起并普及化,自然是因它带来了很多优点和好处。究竟是什么呢?以下就是笔者的一点见解:
1. 双职宣教士凭藉着专业与技能所带来的社会贡献,叫很多封闭地区的政府都愿意打开方便之门,使基督徒得以顺利又合法地进入那些原对基督信仰有敌意的国家中。这样,福音的信息便可散播得更广泛,叫更多人有机会认识主并接受救恩。
2.
因着职业性质及岗位上的方便,双职宣教士既可较易赢得当地人的尊敬和接纳,又可自然地在日常生活及工作间与当地人建立友谊关系,从而分享福音,领人归主。一般来说,宣教士从初步接触新朋友以至在当地成立教会,其�进程�可大致如下(举例):
接触新朋友
à
个别分享信仰
à
午餐一小时中有二人查经时间
à
每周在家中举行小组查经(多人参与)
à
成立家庭教会
3.
由于经济上的自给自足,这样的宣教模式就可减少差会及教会在财务上的负担。还有,双职宣教士也毋须如其他专职宣教士一样,踏足工场前需要花上整年时间筹募经费;而差会及教会也可以把省下的金钱用在其他需要上。
4.
此外,一些以「独行侠」角色出现的「双职宣教士」,由于工作职衔明显,又完全没有差会背景的关联,也会带来以下的一些特别好处:
a) 职业身份清晰,定位准确,易于自我介绍,安全感也大。
b) 无差会背景,形象可信、行动自由度大,也不会被人怀疑来作间谍。
c)
毋须面对因「双重效忠」(对雇主及差会)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。
5.
整体而言,全球的宣教力量正因得到更多的「双职宣教士」的加入而增强了。
缺點與限制
當然,我們也不得不承認,「雙職宣教」並非一服「萬靈藥」,毫無缺點和限制的。其實,它也有其不足之處,以下是一些舉例:
1.
在職業方面,由於擺上的時間甚多,宣教士未能抽出足夠的時間去從事福音的工作。有雙職宣教士指出,從時間的運用上看,建立友誼作福音預工尚可以;學習語言及進入文化問題仍不大,但若想建立教會則是極度困難,除非你連家庭生活也準備作出犧牲吧![13]
換言之,雙職宣教上的「平衡問題」(the issue of balance),往往容易出現問題,叫人顧此失彼。
2.
有研究指出,雙職宣教士的專業性雖強,但其聖經、神學及跨文化佈道的訓練多不足,不易建立教會,是造成事工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與此也相關的,是很多「獨行俠式」的雙職宣教士,由於在學習語言及適應當地文化方面從未「到位」,結果,往往只留在外國人的圈子中(“often
remaining in the ‘golden ghettos’ of expatriates”)。
3.
由於是透過職業上的收入自給自足,雙職宣教士可能在「問責方面」(accountability)未必符合理想之要求——例如透露資料不多、事工及生活不受監察,或他們只顧按個人喜好行事等。這樣就容易造成「事倍功半」的結果。
4.
因著事奉所在地「環境特殊」的緣故,一些雙職宣教士常要孤軍作戰,又往往缺乏屬靈供應及同儕間的支持;當面對太大的壓力時,承擔不了,便容易耗盡,失敗而回!
雖然有著以上的種種限制和不足,但始終因雙職宣教確是一個可行且有果效的傳播基督信仰之方式,其發揮潛質仍是巨大的。
前瞻的話
隨著時代、社會、政治及經濟等的急劇變化,國家間又因著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而逐漸拉近,華人教會的宣教模式看來是需要作出調整與重塑,以能跟上時代的步伐,叫普世福音工作不致受到虧損。「雙職宣教模式」確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進路,也深信神必會更大的使用它,成就祂對全球人類的救贖旨意。
然則,有效的模式之外,我們最需要的,仍是委身於宣教使命的基督精兵、雙職宣教士。若然沒有他們,一切盡歸徒然!是以對以下的一番話,筆者真是頗有共鳴與感觸:
「在各個創啟地區中,同工們默默耕耘,生活孤苦,遭受監視,有機會傳福音,也不容易結出果子;因著環境的敏感性,不能暢所欲言,寫信與支持者分享的,也要仔細巧妙地表達。……
一位同工分享:『有一些地區的官員主動接觸我們,邀請我們派人到他們中間工作,他們承諾免費提供辦公室和住所;那些省市多年來未有基督徒的見證,現在卻有如此機會。』他眼中帶著淚光:『可惜,我們沒有人可以差派。』」
此外,依筆者的意見,帶著宣教心志上路的專職基督徒,若情況許可的話,最好能與堂會及差會建立一個良好而堅固的「夥伴關係」(partnership)。因為聖經曾說過:「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,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。若是跌倒,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,若是孤身跌倒,沒有別人扶起他來,這人就有禍了……三股合成的繩子,不容易折斷。」(傳四:9-10,12)
一位富有經驗,曾多年作「獨行俠式」(Lone Ranger)的帶職宣教士,曾在反省中有以下的明確建議:
「我的結論是:與差會有聯繫所帶來的益處實多於壞處。因此,我建議織帳棚者必須與差會連繫起來。『獨行俠式』的帶職事奉初看時好像很吸引,不過,由宣教士組成團隊所帶來的力量,較之『獨行俠式』所擁有的幾個好處,卻來得更為重要。」
當然,還有一點,我們深盼已進入工場的雙職宣教士,最好一方面能在自己的專業上緊守崗位,盡忠職守,榮耀主名;另方面又能憑著主所賜的能力與智慧,把握機會分享福音,甚至建立信仰群體。以筆者愚見,只有雙職宣教士勇於「雙管齊下」,那才算是真正發揮了「宣教生力軍」的力量,叫基督國度得以在各民各族中彰顯過來!
總而言之,雙職宣教士既要肯定「織帳棚並非是入境的策略,它是一種生活方式,也是因多項原因下而要扮演的一個角色——『為了入境』僅是其中一項而已。但假若一旦選上了這個角色後,織帳棚者最好能夠製造及售賣一些帳棚。」他們也須進一步認定,無論得時不得時,總要帶著信心去傳道。在心志上千萬不要以為因要兼顧世俗的工作,或礙於缺乏教會的認同和支持,自己就認定不能有效地傳福
音了。若是這樣,必會一事無成。筆者期盼他們都能靠著神的恩典和能力,縱在極艱辛的情況下,仍能為主結出初熟的果子,並組成團契或教會,以見證神奇妙的大作為!
(本文原載於《使命教會》,2005年8月號,頁12 – 16。)
《环球华人宣教学期刊》第五期,2006。 |